欢迎您访问榆林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网站!
本站支持IPv6访问
我市生态环境蜕变之路
发布:2019-08-12 04:04 来源: 榆林日报 郝彦丰  作者:  编审:ylsrfb  浏览量:1873 

塞上八月天,处处风景美。抬头仰望,“榆林蓝”的美誉已成为常态;再极目远眺,到处绿意葱茏、生机盎然,就连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也被绿色覆盖,于是又有了“榆林绿”的称赞。

“榆林蓝”与“榆林绿”正是我市当前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。置身这样的美景,很难想象:70年前,这里还是“山川无锦绣,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”的荒漠之地。

由于过度垦殖、气候变化等原因,榆林境内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,解放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。所以,在新中国成立后,榆林开始大规模征沙治土,并迅速形成“南治土、北治沙”针对性防治体系。

“扭住征沙治土不放松”,班子换、事不变,一届连着一届往下传、一茬接着一茬踏实干。榆林历任主要领导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,与此同时,“班长”的高度重视带动了分管领导、部门“一把手”及广大干部职工的真抓实干,形成“全市总动员、全体齐上阵”的良好传统。

在征沙治土的过程中,榆林诞生了李守林、石光银、牛玉琴、郭成旺、张应龙等一个又一个治沙英雄和造林劳模,涌现出靖边杨桥畔、神木窝兔采当、榆阳补浪河、米脂高西沟、绥德韭园沟等一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集体典型。

在榜样的带动下,榆林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参与到治沙造林的征程中——个人、团体通过认建、认养、捐资等多种形式积极义务植树,“家庭林”“亲子林”“纪念林”等遍地开花。近5年来,我市有450多万人次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,植绿5000多万棵,矿区绿化、社会绿化50万亩以上,植绿、爱绿、护绿成为新时尚。

经过不懈综合治理,我市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,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0.9%提高到目前的33%,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.3亿吨减少到1.9亿吨,率先在全国实现由“整体恶化”向“整体好转、局部良性循环”的历史性转变,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“拴牢”流动沙地的省份。据市气象局数据显示,2000年至2018年,全市沙尘天气呈现明显减少趋势。2000年全市发生沙尘暴40天,而2014年以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。

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,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。曾经的“沙害”变为如今的“沙利”,风沙区大棚蔬菜、大棚养殖、育苗业、沙漠旅游业蓬勃兴起,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,年产值4.8亿元,从业人员10万余人。往日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,由“三翻五种、十年九不收”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现在稳产高产的耕地。

打造和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,是我市“三大目标”之一。显然,新时代的榆林人把绿色梦想的旗帜举得更高。2017年,榆林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,要把全市12个县市区打造成碧野护城、绿脉绕城、翠林拥城、清波映城的森林之城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我市再次提出要持续发力治理生态环境,着力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、青山四大保卫战。对此,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,认真落实,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擦亮生态底色。